新的口服降血糖藥一定更好嗎?
文 姜和均 醫師
出處 高醫醫訊,網路新聞稿
『醫師,最近不是有什麼新藥上市了嗎?可不可以幫我換藥?』
相信醫師們一定很常聽到這句話,事實上新藥絕對不等於適合自己的藥物。
回顧過去幾十年,由於醫學的進步,不斷有新藥開發出來,包含新型的口服藥、降血糖注射藥物或是各種筆型胰島素,讓糖尿病的治療越來越多樣化,選擇性也越來越高,但是到目前為止,這些新上市的口服藥物仍然無法取代一些歷史悠久的舊藥,舉個例子來說,雙胍類藥物從1920年代就開始用來治療高血糖,是老藥也是好藥,數十年的使用史和文獻紀錄中,有卓越的效果和助益,目前的新藥至今仍無法取代其在第二型糖尿病第一線用藥的角色。至於胰島素,已經邁向90個年頭,是第一型糖尿病維繫生命最重要的藥物,在第二型糖尿病藥物反應不佳時,亦須仰賴胰島素來控制血糖。而近十年來最紅的新型口服藥物,當屬DPP4抑制劑,有著不錯的療效和較少的副作用,病人的接受度很高,但是有少數的患者可能會出現過敏或腸胃道不適的問題,今年最熱門的話題則是SGLT2抑制劑,可抑制糖份在尿液中的回收,明顯減低體重和控制血糖,缺點是可能增加泌尿生殖道的感染機會,這些新藥的研發,的確帶給患者希望,但不見得十全十美,因此各大藥廠除了研發全新機轉的藥物外,也不斷的改善這些老藥的效果和劑型,目的不是為了取代,而是為了讓糖尿病的治療更加完整。
糖尿病的形成其實是很複雜的,以最大宗的第二型糖尿病來說,包含先天和後天因素,受到影響的器官則有胰臟、肝臟、腸胃道、腎臟、脂肪細胞、肌肉細胞,腦部等,而治療的藥物又分為胰島素、胰島素增敏劑、促胰島素分泌劑等幾大類,再來是每位病患的病史、生活背景、年紀和病程均不相同,因此不管新藥或舊藥,都無法一網打盡所有的病患,最好的方法應該是醫師根據每一位病人的病情,建立個人化的治療,針對各種不同的情況各個擊破,才是治療糖尿病最重要的觀念。

留言
張貼留言